临仿与创作——书法学习的一个阶段 | 黄惇教授讲座回顾
▲南京艺术学院黄惇教授讲课
现将主要内容记录如下:
1、 临书与仿书的区别
临有 实临、意临,然皆有具体临摹碑、帖或原作,临也可以忠实原作, 也可以改变原作的行款、章法、结字、趣味、大小乃至风格。所以临作也可以成为新的作品.
仿则 主要仿风格,所以 仿作的内容不与原碑帖相同,仿作有明确的风格指向,是学习古人到自己创作、形成个人风格的中介临仿虽有区别但都是创作的先导,也都可以通过这个环节形成创作动机,临仿并非仅仅初学之事,许多书家终身不弃临仿.
古人临书案例
▲书家改变原作的行款、章法、结字、趣味、大小乃至风格
小结:原来在一般人眼中的临摹,还可以有如此多的创作,如果称之为创造性思维,那么我们的临摹课教学就应该设计出种种这样的训练,其包括:
1、忠实原作的临摹训练、改变章法的训练、变体、变调、变风格的临摹训练尝试
2、 这些能动的临摹方式,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
古人仿书案例
▲仿作的内容不与原碑帖相同,仿作有明确的风格指向
小结:仿书看似在摹仿其他书家的风格,但其实已是一种特殊的创作手段,在仿书过程中读懂所仿对象的风格,摸清这种风格形成的笔法,结字、章法的特征,注意工具材料的特征,对于今后自己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仿书展示了书家能动的创作思维,是创造力的体现。可以有目的的纳入临摹训练中
两点值得关注:
1、临仿作为创作的中介或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多选择性,甚至临仿中还有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有待今人去探索,但都有共同的特征,即师古不泥古,借古开今。强调神似,妙在能合,神在能离
2、 临仿之所以能成为书法艺术的一种创作、创新的途径,是因为书法没有“师造化“的过程,这是书法艺术特有的艺术属性,所以只知道创新者十有八九失败,书法的唯一源泉就是师古人,当然师古人的同时也要师心,所以优秀的书家总是终身临仿,不忘初心。
二、从临仿到创作可采用的方法手段
1、集字、借字、夹字
2、学章法
3、学形式变化
4、学笔法特征
5、学趣味风格
如何在创作中放大
▲循序渐进,逐级放大,即一个阶段放到到一定程度,莫要想一口吃八个馒头,一个阶段在用笔、结字、风格都熟悉后,再作下个阶段的放大,一个拳头大小的字是最需要熟练的。
▲放大中,特别要留意用什么笔,大小笔的性能要有一贯性,如果笔的性能混乱,放大也一定混乱
▲放大写,速度必变慢, 所以要保持原作风格,速度很重要,要体会原作的速度。不能把风樯阵马因放大而改变为拖泥带水,有人说写字要慢要留得住,这要看写什么字体。篆隶的厚重之美,慢一些无妨,然如是行草当然要快、迅速。当其下笔风雨快,满笔纵横千万字。两种不同的审美不能混乱,不要迷性。
▲同一作品用各种形式创作,如条幅、斗方、扇面、手卷等
▲同一形式作品以各种章法反复多种尝试,如一行写几字,一幅写几行,大小字如何变化,浓淡如何处理等等。从中获取积累创作经验。
三、启发
在听黄惇教授讲座之前,对于临习古帖的概念是模糊的,认为师法古人仅仅就是将法帖临像,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出了差错,导致思维僵化。正如黄老师所说,书法与其他艺术不同,没有“师造化”的过程,先贤即是我们的标杆,我们的准则,师法古人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但大家往往强调古人却埋没了自身的想法,死死盯住一个点,以为临习法帖只需做到一模一样,殊不知我们可以在行款、章法、结字、趣味、大小乃至风格大做文章,实现临习中的创作。
在我看来此次讲座更重要的是为大家灌输了新的学书方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而黄惇教授分享的这些学书方式想必会在大家以后的书法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黄惇(号风斋)一九四七年三月生于江苏太仓,祖籍扬州。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学、美术学博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副院长、艺术学研究所所长。《艺术学研究》学刊主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7年获“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走进黄惇先生的艺术人生
予自幼学书,至今六十余年矣。初习楷,临柳、欧。稍长,随时风学篆隶北碑,略存形模。及读米襄阳《海岳名言》,谓“石刻不可学”,“颜柳挑踢乃丑怪恶札之祖”,始知前学徒费岁月。又读董思翁《书品》,其皆论晋以来笔法流变,深入三昧。往日疑滞,一时顿释。因悟清人得之金石,失之写意;得之篆隶,失之行草;得之拙重,失之风流。若以用笔论,凡包安吴、康南海皆碑眼看帖,离古人远甚。
时出版渐精良,得博观古代名迹印本,窥其笔法,清理脉络。因以老米为门径,上追右军、大令,旁涉东坡、觉斯,心摹手追,在离合之间,书风遂大变。自谓革面洗心,比之禅语,如哪吒拆骨还父,拆肉还母,粉碎始露真身。戊辰初夏,予刻“王谢堂前”一印,转刘梦得意而用之,印侧跋云“书不入晋,便为野俗”,志入山阴之道耳。时年四十有一,为予书之转捩也。是时,尊碑贬帖之风仍炽,予趁时代之变,撰述讲习,挽狂澜,张帖学,为休明鼓吹,冀帖学复兴,超越清代。忽忽近三十载,今天下帖学大盛,甚慰予怀。
吾师陈大羽先生尝教以“寂寞之道”,又嘱“为学不作媚时语,闻道方悟勤为师”。予恪守至今。夫扬子曰:“书为心画。”画者写也,写其心,写其神。故以心神相寄于书,得好书常有不让古人之思,神与古会,不亦快哉!
风骚者,诗也;风神者,情性也;风华者,才貌也;风骨者,笔力也,皆书中所寓深意,故当静观。忆昔时家中每有好风,长辈辄云:风先生来矣。风先生姓吉讳亮工,祖父之师,祖母之养父,晚清扬州大名士,诗文书画,皆卓尔不群,人谓八怪之后唯此一人。予自号风斋,颜斗室曰风来堂,今复以“风来”冠予书印展,皆志不忘也。
甲午立秋于风来堂 黄惇
作品欣赏
书法作品
金鸡唱晓,喜鹊登梅。
行书春联 133cm×34cm×2 2017 年
梅花作伴
篆书横幅 33cm×60cm 2017
蒙斋 《梅花》
行书斗方 64.5cm×43.5cm 2017
邝露《洞庭酒楼》
篆书立轴 137cm×42cm 2017年
郑板桥《扬州》
草书条幅 168cm×30cm 2017 年
陈继儒《岩栖幽事》句摘
隶书扇面 32cm×62cm 2013 年
篆书对联
篆书对联 180cm×30cm×2 2014 年
徐大椿《游山乐》
小楷扇面 25cm×34cm 2014 年
陈师道《送泽之过维扬》
草书立轴 201cm×53cm 2017 年
秋崖《山眠》
行书条幅 94.5cm×28.5cm 2017 年
徐凝《忆扬州》
隶书立轴 208cm×54cm 2017 年
声明:传播为宗旨,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之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